2022年 第1期
(總第1期)
湖北長江科創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2022年8月22日
本期要點
【重大科技工作】
- 再造一個千億級產業,華中首個腦科學產業基地揭牌
-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湖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湖北展示與轉化中心成立
- 湖北省與中國工程院“荊楚院士行”院士懇談會舉行
- 東湖高新區入選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示范園區
【科技產業新動態】
- 基于深度學習技術 首個顱面重建人臉檢索系統問世
- 通知|關于組織參加2022年中國-東盟創新創業大賽的通知
- 全球首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健康號”醫學遙感衛星,明年升空!
- 省科技廳關于轉發《科技部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的通知
- 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的通知?
- 科學家開發活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
- 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的通知
- 聚焦創新藥發現,遠大醫藥光谷研發中心揭牌
【一周科普】
- 發酵取代現代化工?
- 手機是怎樣定位的?
01 重大科技工作
1.再造一個千億級產業,華中首個腦科學產業基地揭牌
8月12日,武漢·中國光谷腦科學產業基地在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揭牌啟動,這是華中地區首個聚焦腦科學的產業基地。武漢·中國光谷腦科學產業基地由武漢高科集團旗下的東湖高新區大學科技園公司建設運營,將聚焦腦成像、腦疾病防治、腦機智能、腦電大數據、腦前沿技術、智能設備制造六大領域,按照“1個領導小組、1項產業規劃、1個主導園區、1系列產業政策、1支產業基金”即“5個1”的實施路徑推進,聚集1000家腦科學產業上下游企業,形成完整的腦科學產業鏈,為武漢和光谷打造下一個千億級產業。
2.央視新聞聯播聚焦湖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8月15日,央視網發布消息(新聞聯播),今年以來,湖北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華工科技的生產基地里,一個個具有全球領先技術的硅光模塊加速組裝,不久將交付到芬蘭、巴西等國外客戶手中。華工科技所在的武漢東湖高新區已經聚集了光通信、生命健康等在內的43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由產業鏈龍頭企業牽頭,帶動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對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聯合攻關。
湖北還加快建設激光、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基地。圍繞產業規劃,配套相應的支持政策、產業基金和人才計劃,并搭建起創新平臺,加速研發成果在市場的轉化應用。上半年,湖北高新技術企業完成注冊數量5596家,同比增長超過45%;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5245.6億元,同比增長11.2%。
3.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湖北展示與轉化中心成立
8月1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湖北展示與轉化中心揭牌活動在省科技館舉行。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共同為中心揭牌。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出席活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鄧秀新致辭,副省長趙海山主持,省科協主席郭生練介紹情況。
李曉紅指出科技創新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立足產業與民生,積極運用科技成果,通過產業發展體現科技價值。中國工程院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全力支持院士專家成果湖北展示與轉化中心建設,打造中部地區標志性的成果轉化與展示示范平臺、服務窗口,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服務湖北高質量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貢獻力量。
王忠林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展示與轉化中心建設,及時更新、充實完善內容,全面展示院士專家科研成果和湖北科技強省建設成效,更好發揮科學家精神弘揚基地和科學普及教育基地作用;統籌相關研發創新機構資源力量,組建創新轉化共同體,把中心打造成為集聚研發成果、促進成果轉化、吸引高端人才、激活創新要素的重要平臺,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助力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作出更大貢獻。
4.湖北省與中國工程院“荊楚院士行”院士懇談會舉行
8月19日下午,湖北省與中國工程院2022年“荊楚院士行”院士懇談會在武漢舉行。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出席會議并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主持會議。
李曉紅衷心感謝湖北對中國工程院工作的大力支持,充分肯定湖北科技事業發展取得的成績。他表示,湖北擁有科教、人才、產業等優勢,具備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良好條件。中國工程院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繼續發揚院省合作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國家高端智庫作用和高層次科技人才資源雄厚的優勢,加強科技戰略咨詢,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支持湖北建設人才高地,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助力湖北加快科技強省建設,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提供更好服務。
王忠林說,長期以來,中國工程院和院士專家關心、支持、幫助湖北,為湖北創新發展聚勢聚力、出謀劃策、搭臺鋪路,作出了重大貢獻。當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加快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釋放科技創新勢能,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全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希望中國工程院和院士專家一如既往關心湖北各項工作,繼續在重大戰略問題上把脈把關、在重大平臺建設上支持推動、在關鍵核心技術上領銜攻關、在創新成果本地轉化上助力賦能、在打造創新人才高地上聚力匯智,助推湖北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共同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我們將持續推動院省合作和院士懇談活動走深走實,全力以赴為院士專家做好服務,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真情關懷,積極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讓院士專家在湖北大展作為。
5.東湖高新區入選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示范園區
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對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示范園區評定結果進行公示,東湖高新區作為湖北唯一園區入選。全國共有22個園區被評為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示范園區。中部地區有4家園區入選。除東湖高新區外,還有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家園區入選。
02 科技產業動態
1.基于深度學習技術 首個顱面重建人臉檢索系統問世
科技日報訊 (羅洪焱 陳科)近日,四川大學透露,該校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同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合作,提出了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顱面重建方法,成功實現從二維計算機斷層掃描的顱骨數據中自動復原出顱面圖像,開發出國際首個顱面重建人臉檢索系統。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模式識別》上。
顱面重建技術一般被應用于在沒有指紋、牙科記錄、放射性材料或DNA等確定性信息的情況下,根據頭骨和面貌的內部關系復原出顱骨的真實面貌,進而識別身份。
2.通知關于組織參加2022年中國-東盟創新創業大賽的通知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創新創業交流與合作,推動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國科技部將主辦2022年中國-東盟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本次大賽主題為“創新合作,共建未來(Innovation Cooperation for a Shared Future)”。
3.全球首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健康號”醫學遙感衛星,明年升空!
8月16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球首顆健康研究領域的專用遙感衛星“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健康號”醫學遙感衛星(珞珈四號01星),將于2023年醫院百年院慶之際發射升空。該衛星將以遙感技術賦能環境健康與智慧醫療研究,以融合創新助力健康中國。
4.省科技廳關于轉發《科技部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的通知
近日,科技部印發《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國科發規〔2022〕228號),首批將支持建設智慧農場、智能港口、智能礦山、智能工廠、智慧家居、智能教育、自動駕駛、智能診療、智慧法院、智能供應鏈等十個示范應用場景。省科技廳將根據征集情況,擇優向科技部推薦。
5.科技部、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的通知?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企業創新的重大決策,按照《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任務分工,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印發給國家技術創新工程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財政局,各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6.科學家開發活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
8月17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Bart Deplancke課題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Julia Vorholt課題組合作,在《Nature》上以article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Live-seq enables temporal transcriptomic recording of single cell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了活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Live-seq),首次實現了單細胞進行轉錄組測序后依然能夠保持細胞存活。該技術兼具全基因表達分辨率和動態解析能力,是當前對單細胞轉錄組直接動態測量、偶聯細胞現有狀態及其后續表型的唯一解決方案。
7.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的通知
科技部官網公布《“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
8.聚焦創新藥發現,遠大醫藥光谷研發中心揭牌
8月19日,遠大醫藥光谷研發中心暨泛介入產研平臺在光谷揭牌。作為遠大醫藥全球十大研發中心之一,光谷中心將承擔企業國際化創新藥物研發和技術創新的承接及轉化。該研發中心聚焦抗感染、腫瘤、眼科、心血管等治療領域的創新藥物研發和高端制劑、多肽藥物、高端器械的研發,將充分發揮集團國際化的研發優勢,同澳洲研發中心及格里菲斯大學合作,聯合進行創新藥物發現。光谷研發中心將借助研發平臺的優勢,加速創新藥物的研發、轉移和注冊,在國內同武漢大學、武漢病毒所、武漢協和醫院、金銀潭醫院等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開展臨床前及臨床研究,為新藥研發的快速推進提供技術和資源保障。
【一周科普】
1.發酵取代現代化工?
提起發酵,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釀酒、制醋。“發酵”一詞的確是來自于這些古老的工業,它給人的印象就是傳統。如果要有人說發酵將取代現代化工業,一定會被打上問號。
發酵是人們利用微生物代謝,進行大規模生產的技術。微生物能利用各種來源,包括淀粉、糖、秸稈,甚至糞便來產生他們生存必須的物質。雖然單個微生物產生的物質微乎其微,但是微生物通常以指數形式增長,短時間內就能繁殖形成規模巨大的菌群,來產生大量的物質。因此發酵是一種高效、節能、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過去,人類只能利用自然界已經存在的微生物進行發酵,能得到的產品種類是有限的?,F在,合成生物學技術的出現使得人類可以自行設計微生物的代謝途徑,搭建“微生物工廠”,以生成各種化學物質。據稱,在未來的30年間,將有70%的化工品由微生物來生產。發酵取代現代化工,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2.手機是怎樣定位的?
地球外部運行著許多人造衛星。手機可以接收到衛星信號并解讀信息,從而計算出手機與衛星之間的距離。由于衛星的位置是已知的,那么手機就在以衛星為圓心,手機到衛星的距離為半徑的圓圈上。理論上,手機上如果收到來自3顆衛星的距離信息,就能畫出三個圓圈。這三個圓圈必然相交與一點,這點就是手機所在的位置,此時手機的所在的位置就被確定了。
衛星定位的過程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產生誤差,例如手機和衛星時間系統上的誤差,大氣引起的誤差等。因此,手機至少需要收到4顆衛星的信號以完成定位。